2008届语文第一次省质检第Ⅱ卷情况分析
第四大题
第8题
第(1)小题:
第①句:人有见宋王者,赐车十乘。
该句考点包含语体特点(见)、定语后置(有者)、省略(宋王赐车)。
错误示例——
语体错误:“见”,“看见、看到”
句式错误:“有人前去拜见宋王,宋王赐他十乘马车。”
句子前后不对应:“有拜见宋王的人,赐给他十乘马车”
画蛇添足:“有人说有一个进见宋王的人,宋王赐他十乘马车。”
表述不妥:“有一个被宋王接见的人,受赏十乘马车。
第②句:子尚奚侥之有哉?
该句考点包含一词多义(子)、倒装句(奚侥之有)。
错误示例——
多义辨析错误:“子”,“儿子、孩子”
句式没有体现:你还侥幸些什么?
表述不妥:你还心存侥幸吗?
这两句文言句子翻译考查,较能体现古文语言的特点。能从多角度加以考查,包含了文言文的用词、句式、语体、表述等特点。从答题的来看,错误多出现在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点上。
第(2)小题
考题题点为“这段文字”、“态度”,它设定了解题范围与解题思路,学生答题普遍都没能把握住。一是大而泛,拿庄子的道家思想说事;一是只就文中的寓言概括,没有落实在事件上,即宋王赐车一事。在赐车一中上庄子的态度上,也出现一些偏差,宋王与受赐者应都有所涉及方可。
教学建议
文化经典以理解为主,但在教学上,还应重视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尤其是翻译,应重字词、句式等特点,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内容的理解教学应重具体语言环境,大而泛的思想学生容易套题,出题的意义不大。应只是作为分析具体语境的依托而已。
第9题
错误分析——
1.审题不清,题目上是宋词,有些学生就词的内容,把它当唐代的词作理解。
2.诗歌的理解应是比较清晰的,用典也是比较明显的,但很多学生对典故内容不理解或没有这一概念。
3.选取不同手法均可(包括下阕中的借景抒情),但分析时有些学生并没有对应手法作分析。还有些学生套题,随意写了一大堆手法,侥幸得分。
4.审题不清,题目实际有两个问题,有一部分学生只就第二个问题答题,虽说内容均具备,但还是因为审题不清,导致失分现象,确实可惜。如:
当然,本题出题上也有点小瑕疵,前后二问(“情怀”与“抒怀”)有重复赋分现象。
教学建议
诗歌教学应从语句入手,引导学生具体分析,不应泛泛理解。
学生理解诗歌的最后障碍是诗中的文学、文化常识不理解,在诗词教学上应尽可能弥充这一方面的不足。
第10题
存在的问题:
音似音近错别字。例:“池”写成“沉”、“守”写成“首”“手”、“舟”写成“洲”等。
语序颠倒。例:“多情自古伤离别”写成“自古多情伤别离”。
复习建议:
1.背诵要有口有心,理解含义。
2.容易混淆的内容或学生经常写错的错字或别字要反复强调落实。
第11题
存在的问题:
1.空白卷多,这应引起有关学校的注意。
2.内容不完整,满分少。例如:觉新和梅芬从小青梅竹马,本以为会厮守一辈子,却因梅的母亲与继母周氏在牌桌上发生了不愉快而被迫分手,有因高太爷想抱重孙,懦弱的觉新便顺从了父亲,以抓阄的方式与瑞珏定下了婚事。(本题中关键字“阄”错别字多,写成“龟”“庵”“阉”等的不少)
3.答题不清晰,主要内容不突出。例如第(1)题比较详细叙述觉新和梅的感情及婚后的生活等;第(4)题花较多字叙述欧也妮帮助查理。
4.混淆故事,张冠李戴。例:把《红楼梦》第八十六回“受私贿老官翻案牍”情节写成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觉新的婚事和觉民的抗婚混淆;爱斯美拉达绣花小荷包的“秘密”写成是发现小绣花鞋,母女相认。还有个别学生把作者与小说主人公混为一谈,如把“查理”写成“巴尔扎克”。
5.泛泛而谈。例:
高太爷因为利益而决定让觉新娶与他毫无感情的姑娘。刚开始觉新极力反对,但在高老太爷及高家权威的施压下,性格软弱的觉新最终还是接受了这个封建的家族为他一手操办的婚事。
受私贿的老官提到薛家曾为薛蟠犯法的事,怕有辱家风,花重金收买了当时受理此案的官员,使得薛蟠被无罪释放,而原告有苦难诉。
6.所答非所问。例:
觉新遵从了高老太爷的意思,娶了瑞珏。觉新做为这个封建家庭的长孙,不能反抗长辈的安排,于是他与之前的恋人梅分手,娶了瑞珏,瑞珏善良贤惠,他们的婚姻幸福美满。但是瑞珏在郊外的一间破屋难产而死,使觉新精神受到不小的打击。而梅嫁给他人,不久守寡回来。
7.评论太多。例:觉新因懦弱,胆小的性格,不敢为自己的幸福争取,最终只得成了封建社会的牺牲品,葬送了二人的幸福生活。
复习建议:
1.在理清故事主要情节的基础上,辨析相似情节或细节。
2.指导审明题目要求,答题时要吻合题目,注意答出关键要点,避免会而不全,因遗漏得分点而失分。
3.仍然要掌握名著的主干和经典情节,同时关注名著中的非主干情节及其他故事。
第五大题
这篇文章选自2008《散文》第一期,有较大的删改。有空老师们可自行阅读,深入体会。经过一段时间老师们的讲解和努力,现代文阅读有了小幅度的提高。但同样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存在问题
第12题,提干的要求为:第④段中说“我们经常于静夜抚摸它们,被它们再次照拂”,这里的“抚摸”、“照拂”的意思分别是 、 。
未理解题目的要求,这里考查的词语在句子中的运用,能力要求属C级。难度要求不大。但学生未能看清句子前后的关系。“抚摸它们,被它们再次照拂”的“它们”,前一个句子已提示“那些好的目光,如宝石珍珠,存放在内心最重要的房间”。所以这里的“抚摸”应指的是“回味”“回顾”或者“回想”“感受”“怀想”那些“如宝石珍珠”的“好的目光”。主体是“我”,从题干要求看,应是填写一个词语。但有的学生是这样回答的——“记忆起思想”“思考”“宝石”“看重”。
第二个词语的理解比第一个词语就容易多了。“照拂”词语的前面提示“被它们”说明主体是“如宝石珍珠”的“好的目光”。但有的学生未能理解这一点,随便拿一个词语回答。有的答成了“激励”“激动”“往事给我的启发”“往事的作用”“我的回忆”“再次撩起心中的忧思”“思想记起往事,感到清爽”。
第13题,提干的要求为:文章第⑦段中说“圣人体内,一定存放着高质量的目光”,请你说说你对“高质量的目光”的理解。
学生回答不够简洁。这题考的是“筛选文中重要信息”,能力要求较高,由于题目设置较为容易,学生们都能找到相关的信息。但筛选信息点的能力不强,归纳概括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有的学生把涉及到信息点的第⑦段全部抄到试卷上。导致试卷密密麻麻。大部分学生直接把后三句话直接抄写,或者把作为事例的《庄子》、佛经、列夫•托尔斯泰抄进试卷。从本段的信息点来看,一定要包含这样的两个方面,一是圣人的思想,一是圣人对社会的态度。所以,信息点在最后一句。表述时要用偏正短语(名词性短语)。
第14题,提干的要求为:作者认为,我们该怎样“收藏”和“投出”目光(请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这题考是“筛选文中重要信息”和“理解概括文章意思”的整合,主要考查学生概括能力。题目要求是:该怎样“收藏和投出”,而不是“收藏和投出什么”。因为题目已经出现了这两个动词的宾语。对于该怎样“收藏和投出”?回答应该是动作性的状语。这样理解,答案很快就出来了。而有的学生根本没有看清题目的要求,随便拿一个句子回答,第一问约有30%的人是这样回答的“我收藏来自历史、来自自然、来自社生活、来自人群的各种各样的目光。”
第15题,提干的要求为:请说说文章以“目光”为题的妙处。
不少学生不认真审题,要求回答的是以“目光”为题的妙处,学生还是出现了大包抄的现象,不论是选材的特点、构思的特点、立意的好处全抄写进来。比如,有的学生这样回答:
“题目新颖别致,吸引人的眼球,目光象征了一种爱、一种责任感、一种感恩、一颗伟大的心。用‘目光’这种最平常不过的东西为切入点,循循善诱,层层深入,向读者阐述自己的观点。”
“目光是一种让人闪烁不定的虚幻事,以目光为题,凸显了作者的处世之道,以小见大,形象生动写出作者的意图,让人回味无穷。”
“紧扣目光这一主题来写,‘目光’二字能让人产生联想,到底是怎样的目光,因而就真的吸引了读者的目光。”
教学建议
加强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因为难以把握,难以落实,历来被老师们忽视。从这一次命卷的方式看,现代文是最能拉学生后退的。
1.还是要教会学生提高审题的能力,审清题目的要求,再从容作答。首先要让学生区分是内容要求还是写作手法运用。在内容方面,区分拟题、立意、构思的要求。具体回答问题时,要考虑用什么短语(动宾短语、主谓短语、偏正短语)、什么词语作答。并且注意前后句子的提示语。在写作手法方面,要注意区分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的不同。注意是否需要举例说明。否则,学生就容易出现大包抄的现象,回答不到点子上。
2.规范答题要求,有的学生回答时缺少主语,有的回答太过简单,大多同学则太过罗嗦。有的学生分点回答时,序号不懂得运用。(分点回答应用①②③④这种序号)
3.提高筛选信息、概括的水平。大部分学生能找到信息点或信息点所在的语段。但不少学生把作者所举的事例当作论点回答。不考虑这一段表达的观点与全文中心的联系。
4.还要从试卷设分点答题,比如最后一题,一般占有5-6分,回答应包含三个方面。如若题目中有“分条阐述”的话语,一般情况,一点一分。
第六大题
第16题
存在问题:
1.格式不符: ⑴写成合同 “甲方……乙方……”。⑵写成普通字条 “李东:…… 王平”⑶缺漏要素(题、头、尾、落款和日期)
2.罗嗦不简洁:⑴编述借款缘由,如家人病危、突发事件、“最近手头紧”等等。 ⑵或与对方畅叙友情再入正题。
3.人名写错:抄错名字或弄混了借款方与出借方。
4.还款日期不当:绝大多数同学写为“一年内还清”,存在较大漏洞,留下隐患。
5.钱款数量未大写,或书写错误。
第17题
存在问题:
1.概述事实,写成一句话新闻。
2.抒发感受,或谴责抨击,或抒心痛之情。
3.未扣题就事评论,议论角度不切题。如:废品回收的意义。/公民的职责。/居民不配合的危害。
第18题
1.与上联重字,尤其“无”字大量重复。
2.上下联结构不对应。
3.上下联对应处词性不相同。
4.内容前后不关联或自相矛盾。
第七大题
本题作文有很强的限制性,无论是选择角度、选材,还是文体。
命题以材料加命题的方式,材料的限制体现在传统节日,所以要求在写作中能充分挖掘所选节日中的文化内涵,并在记叙的过程中蕴含这些内涵,并体现自己的真情实感和显示体悟。譬如,通过对过节情节的叙写及节日氛围的渲染,在商品化社会的背景中重拾起了我们民族传承下来的许多古朴的习俗及美好的情感。淳朴的民风,对乡土的依恋,对家的眷恋,孝道之情,感恩之心,或者透过节日的表象,感受到的人世的变迁,透露出的人情的淡漠,表达了现代人对传统文化逐渐遗落的深切忧思。
主要问题有:
1、对节日的选择:传统节日除提示语中列举的几个外,可供选择的还有重阳节、冬至、寒食、七夕等等,可有些同学所选择的却是元旦、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等国际通行的节日,造成了重大的失分。
2、文体的定位:本次作文明确规定写记叙文,可是还有相当部分的同学审题不清,或写成了纯粹的议论文,或虽有些片段记叙,却完全是为了议论服务,议论的篇幅超过了记叙的分量。有的同学早已丧失了记叙的细胞,把握不准记叙的要素及常用的手段,如先扬后抑、铺垫、悬念、渲染、象征、前后照应、卒章显志等等。
3、内涵空虚:文中的节日只剩下一个空壳,没能深入挖掘所选择的节日所蕴含的特有的文化内涵。如写春节,那么,它与一般的假日有何区别?无论文笔如何,很难拿到高分。
4.穿鞋戴帽。头尾两段有写到节日,中间部分则写别的内容,与节日无关。
(说明:因时间紧,以上分析仅供本市高三语文教师备课时参考。谢谢!
优秀作文10日上午再上网。)